“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应对策略

“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应对策略(图1)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带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新的时代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传统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变。聚焦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网络和学习体验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并从学习环境、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文化三个角度对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未来教育;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互联网+教育

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因分析

1.时代背景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我国云网端一体化、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中国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进入到教育领域,推动了我国教育生态的转换和升级。新一代技术构建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对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教育模式,标准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标准,统一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性和选择性、海量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有了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能够选择更加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工业化时代以来,学校教育传统的藩篱逐渐被打破,未来的学校形态逐渐浮现。

2.人才的要求

除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外,国际社会公认21世纪的学生还应当具备创造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等新的技能。其中,创造创新能力处于21世纪学习技能的金字塔顶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2016年,中国提出的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也将实践创新纳入其中。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性人才对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30多个国家中,美国的创新能力排名第4,中国排名是第22 [1]。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技术创新的排名相对落后,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教育的核心使命。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难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因素,而在直接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人才的高等教育领域则尤为突出。

3.“数字一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2018年,第一代“00后”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围绕,是典型的数字一代,技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娱乐和学习方式。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伴随他们成长的新一代媒体技术,更加适应智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学生的知识来源变得更加广泛,不仅可以从教师、教材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络、各种电子设备中获取。电子设备既是学习设备同时也是娱乐设备,这就意味着在同一个时间段,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娱乐,并且随时在线分享。因此,当代大学生往往利用多线程的、多任务的模式进行学习。

未来大学的教学必须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做出调整。技术支持的学习形式将越来越普遍,在线课程、项目式课程、社会化学习将成为和当前课堂学习一样重要的学习形式。

学习以及学习方式的发展

1.学习方式的定义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学习者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2]。学习方式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呈负面影响,而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3]。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也是相关的,学生采用深层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创新力,而采用表层的学习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消极的[4]。

2.学习理念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习以及学习方式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化,经历了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造的认识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由知识习得学习到社会参与学习再到知识创造学习的转变[5]。以知识习得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要发生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识记和理解为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情境,因此社会参与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参与探究学习,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协作中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以知识创造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建构自己的知识,强调学生是主动地去创造知识、输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当前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可以预见这将成为未来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理念和实践方式。

未来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尽管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模式还未出现系统性的变化,但是已经开始探索面向未来学习的新的方式,未来大学的学习方式趋势逐渐明朗。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来源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构建了新型的智慧学习环境,其海量的信息资源、随机的学习场合、突出的自我意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交互的便捷性,为大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6],打破了传统主要依靠教师和课堂获取知识的模式,大学生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式课件项目,尝试向全世界开放学习资源,带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共享优质的资源。2012年,出现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在线课程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OOCs)的发展。慕课(MOOCs)的出现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知识获取方式。为了顺应在线课程发展的趋势,近些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建设了一系列优质的在线课程平台,如国家精品课程、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等。这些在线学习平台汇集了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构、学者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多种学科,甚至是多种语言。2017年,国家对在线课程进行了审查和评价,保证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是可靠的、内容是优质的。

除了在线课程平台,各种电脑或手机应用程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例如:微信不仅是一个主流的通讯工具,而且还是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号上有着大量的教育资源,且更新的速度快,学生每天都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教育资讯。除了微信公众号,微信二维码也是教育资源传递的一个载体。许多教育场所、教育平台会给学习者提供二维码,让学习者通过扫码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再如: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知识共享平台—知乎。根据知乎2017年的用户调查报告显示:使用知乎最主要的人群是高校学生。他们主要使用知乎来学习知识、进行自我提升。通过知乎,他们可以提问并查找专业的领域知识,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就某个问题和相同兴趣的人一起互动和讨论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应用程序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专门的知识,如英语流利说、扇贝英语、百词斩等可以用于辅助大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还能通过其他的网络学习平台、移动网络电视、远程广播等媒体获取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内容基础,这将成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的关键。

2.技术实现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场景的无缝连接

从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目的来区分,可以把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而非正式学习指的是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7]。

对于大学生来说,各种互联网平台和移动设备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媒介,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非正式学习,如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在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中,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中,在社会工作中都会产生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常态。

当前,大学允许学生携带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进入课堂。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学生出现上课利用这些设备浏览无关信息的现象,巧妙地将这些设备和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大学生电子设备娱乐化的应用习惯。自带设备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时空,保证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同时也为课堂提供了更多师生、生生对话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参与,促进了知识的主动建构[8]。

3.分布式社会化学习将成为重要学习形式

西蒙斯在《联通主义:数字时代学习理论》(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他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这种学习思想的提出和高度发达的网络空间密切相关。在联通主义看来,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种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是一种在关系中学习和分布式认知的观念[9]。

学习就是以个人为结点进行互联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网络构建的过程。可以预见,未来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知识建构,而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发生。构成共同体的包括教师、学生,甚至是网络上的任何一个个体和各类认知工具。因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学习网络与任何人或者群体发生连接,从中分享个人知识生成群体智慧。

这些都会促使未来大学生们重新定义师生关系、重新定义学习同伴,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学生、校外专家等各种人员纳入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中开展分布式、社会化的学习活动。

4.虚拟现实技术带来更有真实性和临场感的学习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体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从真实的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中。未来的大学生将更多地通过虚拟空间完成学习。为了适应未来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积极推动国内的高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学生可以突破物理实验室的使用限制,不再需要考虑实验室的数量和空间大小,不需要提前预约实验室,随时随地地进入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模式、各种虚拟实验仪器仪表、各种实验器件或构件、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各种实时仿真软件包等。实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构建实验环境、实验模块、实验仪器等,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10]。虚拟仿真实验室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实验场景,给学生充分调试参数,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验证的机会,既降低了实验成本,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操作的真实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大学生学习方式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我国的教育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但传统教育的惯性影响,大学仍然存在着注重被动接受学习而忽视主动探究学习;注重片面书本学习而忽视全面体验学习;注重客观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个人知识的生成[11];注重表层学习而忽视深层学习;注重独立学习而忽视合作学习[12]等问题。传统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以及传播正确的学习文化,让大学生能够主动改变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学习环境建设

2017年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将会对未来2年~3年的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稳定不变的个人特质,而是与大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紧密相关,取决于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认识[13]。创新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更加轻松、更丰富、更具想象力的学习,能帮助学习者便捷、省时、有效地从技术应用层面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14]。因此,加强学校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规划和体验有助于满足学生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需求。这类学习环境应该以关注学习者、关注学习过程为核心理念,提供高交互的、种类多样的技术来支持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学习、课外学习等,将学习空间从传统的物理空间扩展到数字化虚拟空间,从教室内部扩展到教室外部;学习关系从传统的校内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延伸到校外各类社会性资源中;学习体验研究从简单模拟和仿真式替代体验向更加丰富、互动性的真实体验发展[15]。信息化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化以及建构性的深度学习活动。

2.教学评价变革

教和学是统一的整体,不能一味强调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对其提高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外部管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因此,需要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以督促教师提高教学。目前,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主要是围绕任课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没有从学生学习活动、教学互动的角度进行评价,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17]。因此,学校必须变革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师生互动、交往、协作以及非正式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检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是否能够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是否能够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

3.学习文化的发展

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突破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成绩证书的获得,而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给学生提供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学习中、追求更丰富的情感价值体验,树立正确的学习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究知识。对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追求浅层次的记忆,而应该进行理解加工、批判思考、创造等深层次的学习。为了达到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例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合理质疑,组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18]。鼓励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教师、教材上讲解的内容,摒弃追求正确答案的学习观念,善于从不同观点中构建自己的主张,与教师、学习伙伴、甚至是校园外的专家、伙伴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创造知识。

在知识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新学习观念,使学习更加有效地发生。高校应该积极地营造更加智慧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摒弃仅以分数评价学生的错误做法,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创造,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教法,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更深层的思考;大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迎接挑战,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变浅层的无效学习方式,进行深层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作者单位:李葆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丽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